我来讲,你来听(六)|问“渠”哪得清如许,把红旗渠的故事讲给你听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3-09-30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为了更好地理解与宣扬红旗渠精神,我校红旗渠精神代代传志愿宣讲队远赴安阳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宣讲队员们在认真学习与感受到真正的红旗渠精神后,为大家讲述出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崇山峻岭中静静流淌的红旗渠,既是历史答案也是时代考题,这里不仅有中国的过去,更有中国的未来。

        上个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不止一次向国际友人推荐,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大会时,放映的第1部影片就是红旗渠的纪录片,使红旗渠走向了世界,也震惊了世界。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有来自全世界的人们来到红旗渠,找寻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基因密码。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的涉外培训班上,他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赞叹红旗渠了不起,中国共产党了不起。

        作为一个从事红旗渠时代传播的“渠三代”,我每天都在回答来自全世界人们的提问,他们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修?为什么能修?为什么这种精神会历久弥新?

        1954年,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上任第1天他就马上下乡开始调研。当他看到一块块荒碑上触目惊心的文字,当他听说一个刚过门的儿媳妇因为撒了一担水而悬梁自尽,他心痛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彻底解决林县缺水问题。经过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县委决定引漳河水入林县,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1960年,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特殊时期,面对物质缺乏,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难题,很多干部群众出现了畏难情绪。面对质疑的声音,杨贵书记回答,如果现实社会主义总是一帆风顺,不需要艰苦奋斗很容易得到成功,还要共产党县委干什么?还要中国共产党人干什么?岂日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群众说,党员干部流汗水,我们就不怕流血水,党员干部搬石头,我们就有心挪石头。这就是真正的红旗渠精神。